编者按: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教育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和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有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将部分省份的做法成效予以编发,供参阅。
教育部简报〔2021〕第10期
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路径模式,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合力建高地。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教育部、山东省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的部省协调推进机制,出台支持山东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政策,为职教高地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将职教高地建设列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改革攻坚行动,作为科教强省、创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支撑;全省16个市均把高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带头研究职业教育,坚持每季度一调度、每半年一督查,逐市逐校制定实施方案,从不同层面和领域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趟路子”,形成整省推进的良好局面。探索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建立12项制度机制,出台20项改革政策。截至目前,累计投资659.7亿元,启动495个建设项目,设立4个省级试验区,建设省级规范化示范性中职学校208所,省级优质高职院校37所。
探索职教高考,畅通渠道建高地。建立“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打造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基础框架。持续增加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专业技能考试采取实际操作形式,对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免试专业知识和技能,2020年全省中职升学深造比例超过70%,为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拓展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空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大批优秀学生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技术技能,希望技能成才、技能报国。2020年,全省中职招生有2.5万人超过普高线,高职招生有2.4万人达到本科线。
深化产教融合,增值赋能建高地。加快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校企合作财税支持政策,推动落实9项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将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提高到30%。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职教集团191个,首批认定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42家,建设16个专门化、开放性、有特色的大型智能公共实训中心,努力推动工厂建到校园里、课堂搬到车间去、专业长在产业链上。聚焦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产教对话机制,每年参与行业企业4300余家(次),支持职业院校与大型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目前,全省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分别达到14家、268家,有力促进了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加快构建多元办学格局,14个部门联合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鼓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40余个混改项目拉动社会投入近百亿元。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企业“走出去”,一批职业院校在国(境)外设立办学点43个,累计培训海外企业员工30余万人次。
强化办学自主,激发活力建高地。坚持“学校的事学校说了算”,将研发机构设置权、下载亚博的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五项权利”,全部下放给学校,支持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自主确定用人计划、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实行负面清单和事后备案制度,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对业界优秀人才采取直接考察方式,吸引更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走进学校,全省职业院校“双师”比例超过60%。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明确公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水平可达到基准线5倍;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教职人员的积极性。
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标准建高地。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目标,在适合的专业中开展中职与本科“3 4”、高职与本科“3 2”贯通培养试点,试点专业点136个,年度培养规模6800余人。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融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组建200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发469个专业教学标准及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1 x证书试点规模达到20余万人,切实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完善职业院校培训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国、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开展培训,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培训人员突破300万人次。改革考核评价制度,以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及平均薪酬、“双师型”教师比例、师均技术服务到款额等为指标,综合利用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企业、行业、第三方、同行、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评价结果,全方位考核办学质量和效益,引导和推动“一校一特色”。据统计,全省517所职业院校每年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近80万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